你不得不知的“三伏天”
發(fā)布時間:
2015年07月27日
瀏覽量:
三伏天是出現(xiàn)在小暑與立秋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伏即為潛伏的意思。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。即所謂的“六邪”(指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)中的暑邪。所謂的“伏天兒”,就是指農(nóng)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。
可以這樣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氣太熱了,宜伏不宜動。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“伏”,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(nèi)。三伏是中原地區(qū)在一年中最熱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農(nóng)歷計算的,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。
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 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(xiàn)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(xiàn)5個庚日則為20天??磥恚粘霈F(xiàn)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,所以,出現(xiàn)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。
【2015年的三伏天時間】
頭伏:7月13日——7月22日“”
中伏:7月23日——8月11日
末伏:8月12日——8月31日
三伏天的日期你記住了了嗎?在“三伏天”的特殊時間段里可要格外注意身體!尤其是有經(jīng)中醫(yī)辯證論治屬虛寒證的支氣管哮喘,慢性支氣管炎,肺氣腫,肺心病,慢性呼吸衰竭,慢性咳嗽,反復感冒,慢性鼻炎,慢性咽炎等多種肺系疾病以及患有風濕與類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強直性脊柱炎;慢性胃腸炎,慢性胃炎,胃痛,潰瘍病,慢性腹泄;小兒厭食、遺尿;虛寒頭痛、頸肩腰腿痛、胸腹痛、痛經(jīng)等虛寒性的疾病的患者可以趕緊趁著這個“黃金時間”段去中醫(yī)院治未病科貼三伏天專門的敷貼。
【最熱原因】
入伏后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吸收的熱量多,散發(fā)的熱量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,進入三伏,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,天氣就最熱。另外,夏季雨水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。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,在副高的控制下,高壓內(nèi)部的下沉氣流,使天氣晴朗少云,有利于陽光照射,地面輻射增溫,天氣就更熱。在中醫(yī)學理論里這樣的夏季是屬于陽氣偏盛的季節(jié),節(jié)氣致病都有一定的特點,夏季以熱病為主,因此在治療和防病養(yǎng)生上有所側(cè)重。
有上述疾病的人患者更要格外注意身體的防護,冬季易發(fā)的慢性病,可以利用夏季病情的平穩(wěn)時進行調(diào)補,對治愈或減輕慢性病的復發(fā)有較好的作用。所謂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,就是說在夏天調(diào)補時要偏于溫補人體的陽氣,順應夏季陽氣旺盛的變化。
下一條


國華制藥.在線